潮评|电商又要搞“天天低价”?别再“坑”了中小企业

进入2023年,一场电商价格战又猝不及防地打响了,且尚未看到结束的时间点。

3月6日,京东“百亿补贴”全面上线,正式向友商“宣战”。3月7日,在2023年京东零售开年大会上,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,“百亿补贴”仅仅只是开始。未来,京东零售将在每个环节都围绕“低价”的目标,持续完善自身能力建设,通过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和技术的升级,实现“天天低价”。

言外之意,京东这次“百亿补贴”并不是为了某个大促节点推出的短期优惠,而是要“将低价进行到底”。

笔者注意到,除了拼多多、京东,苏宁易购近期也开设了“百亿补贴”频道入口,参加商品同样包括了大小家电、超市母婴、厨卫家装、家居百货等品类。


价格战其实是一场零和博弈,想要低价取悦消费者,平台或者商家就要付出点让利的“代价”。但千万不能一味让商家买单,为难企业,尤其是中小企业。

谈起“百亿补贴”,自然会想到:钱从哪儿来?

早期互联网每开辟一项新业务,如电商、外卖、打车等,都会有资本介入“烧钱”,只要谁能撑到最后,就是赢家通吃。如今,这样的模式显然已经成为“过去式”。现在的每一次补贴,要么靠品牌、商家的让利,要么平台自己“贴钱”赚吆喝。

截至目前,京东并未透露“百亿补贴”的资金出自京东还是商家同时参与支出。不过,有商家向媒体表示,平台要完全承担补贴带来的利润压力,不将压力转嫁给商家,还是有些困难的。也有商家表示并不反对“补贴”,但千万不能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把补贴成本压到企业身上。

此前有拼多多商家就表示,其参与的平台“百亿补贴”先由商户自己补贴,然后平台提供不同比例的返点。

传统电商平台此时接连推出“百亿补贴”,有用户增长见顶的原因,有业绩增长的要求,无可厚非。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,平台祭出补贴大旗,千万别是平台出个“规则”,商家来做“选择”,最终“坑”的还是卖家,还是中小企业。

此外,“百亿补贴”这个霸气十足的口号下,传递出的的信号就是要一步戳穿一个商品价格底线。

《京东开放平台“买贵双倍赔”服务规则》就规定,商家在报名百亿补贴、超级品牌日等大促活动时会自动开通买贵双倍赔服务。商家可自行选择参与或退出相关大促活动,但若选择参与活动的商品与拼多多百亿补贴、天猫同款存在差价,商家需双倍赔付差额给用户。

“全网最低价”,买贵双倍赔。这样的要求下,已有品牌代理商就表示,为了配合京东百亿补贴上线的“全网比价”,品牌方已要求他们尽快下掉拼多多中同款涉及百亿补贴的商品。还有商家表示,只选择不会降价的热门款参加“买贵必赔”,以防线上线下渠道之间产生价格矛盾。

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面对平台方的规则,商家唯一能做的,就是“舍此趋彼”的选择。

在我国企业中,90%以上都是中小企业,他们是经济发展的“毛细血管”。近年来,为了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,国家已经连续多年减税降费。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不少代表委员也继续呼吁为中小企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民建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汪胜洋就表示,要避免“大厂”打架,小厂遭殃。

他建议,政府主管部门对互联网平台的持续低价竞争模式要加强监管,对价格标准的合理性进行评估,规范和约束平台的营销手段,防止平台利用低价方式开展不正当竞争,对于明显干扰市场、有违市场公平原则的行为要给予警示乃至处罚。

电商发展到今天,基本格局已定。虽有竞争,但手段并非只有价格战。不久前,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在谈及市场竞争时表示,价格补贴不是新鲜事物,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主动跳出来做一些价格补贴,希望通过补贴能够扭转局面,赢得先机。但回顾历史,没有哪一家公司可以通过自身的持续价格补贴来改变局面,最终改变局面还是靠技术。言外之意,百亿补贴,阿里不跟。

如今平台经济进入常态化监管阶段,几大电商平台放大自己的长板,不再一味内卷低价,才能让消费者、商家和平台实现多赢的可喜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