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兴科学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,是科技园区域内相对比较优质的一个办公区。目前有ABC三栋写字楼,以及另外3栋正在建设的超高层商住楼。在这块8万多平方米的地块上,不但有腾讯、招商银行、乐逗游戏等知名公司扎堆,还有在一般「科技园」相对罕见的,丰富的餐饮及生活配套——从大型酒楼,到网红快餐,再到超市和服装店。对于当年在北京西二旗工作的我来说,刚到此地办公时,着实赞叹。
图:科兴科学园 来自:百度搜索
在科兴这样的大型写字楼扎堆区域做餐饮,是个不错的选择。但是不同的店,不同的经营策略,结果却完全不同。有的很快风生水起,有的不到半年就倒闭,黯然离场。科兴的店铺从来不愁租,这一家倒闭了,不出两周,就会有下一家入驻开始装修。
这篇文章,我会试图以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视角,去八卦一下(最近三年)科兴餐饮业的兴衰。
基础用户及场景
在科兴做餐饮,最核心的用户群体无疑是于此上班的白领们。再精确一些,这是一群以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为主,经常加班,思维活跃,高学历,高收入的年轻人。他们的典型需求及场景如下:
常规工作餐场景(日常,快速、相对好吃、花费控制在20元左右,最多不宜超过30元)
升级工作餐场景(偶尔几个小伙伴小聚,相对快速、好吃、人均不要太贵)
非正餐社交及休闲餐饮场景(闲聊、小型商务会谈、打包回公司。以饮品和轻食为主。)
团建及商务宴请场景(人多、正式、相对封闭的环境,可接受相对复杂的操作例如使用刀叉、公筷、高脚杯等)
1、首先,确保用户价值
在外卖等渠道如此发达的今天,特别是对于工作餐的场景,实体店如果做不到基本的「好吃」,是难以生存的。对于餐饮行业来说,最基础的用户价值,即食物可口、安全。
特别是在科兴科学园这样餐饮店铺众多的区域。
反面案例:加班狗
在科兴「原味街」,靠C栋过道的那一侧,曾有一家叫做「加班狗」的中式快餐店,后来改名为「饿B青年」,再后来倒闭。
首先,不得不说,原来这家店的整体运营和IP做得非常不错。在一个频繁加班的科技园区域,首先这个名字就会让人觉得很亲切。其次,店标是一个可爱的狗的形象,店内还贴了不少《上班族》的系列漫画(估计未获得版权),感官上很好又有趣。第三,售卖的份饭大约在20几种的样子,并且采用了类似「丧茶」的命名方式(但加班狗的这个创意其实比丧茶早)。例如:
老板是傻x西红柿鸡蛋饭
逗x设计师小炒肉饭
又出bug了花菜炒肉饭
等等,简直就是专门为互联网公司设计的。
但问题在于,实在是太难吃了。并且出品质量高度不一致,有时候感觉忘了放盐,有时候茄子硬邦邦的。
从做产品的角度来说,这些能给到85分以上的IP和运营,对于餐饮行业来说,都只是停留在「用户体验」范畴。也即,大家在「主观感受」层面觉得很有趣,对于拉新、品牌记忆等有一定帮助。但是,其「用户价值」是不及格水平,也即——不好吃。所以新用户难以转化为留存,更别说活跃了。
或许,如果餐厅老板可以先把饭的味道做到哪怕是70分,这家店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正面案例。
2、其次,要符合用户场景
同样是开餐饮,在做到整体上「味道不错」的前提下,也并不是所有的餐饮类型都适合开在科兴科学园的。而是要思考用户场景。
反面案例:蒸海鲜
B栋临近东门那个方向的「黄牛党」,之前是一家蒸海鲜的餐厅(好像是叫「海味道」之类?),印象中开了不到半年就倒闭了,换成了现在的潮汕牛肉火锅。如果你现在去这家餐厅吃饭,可能会发现它的一些餐具,以及装修很奇怪——蓝色的海洋风格,有沙滩有救生圈,但是跟牛肉火锅格格不入。就是因为,这其实是上家的「杰作」。
蒸海鲜这个品类其实在深圳还是挺受欢迎的,但是开在科兴,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符合用户场景的案例。这种餐厅最明显的特点就是,人均消费极高,可能要到200块以上。那么,对照上述梳理的用户场景:
首先,常规工作餐场景并不适合,理由很简单,太贵了,而且速度不够快。
然后,升级工作餐的场景,基本上也不符合,还是因为太贵了。如果是要找一家人均200的店,并且是「偶尔几个小伙伴聚餐」的场景,可能十有八九大家会选海岸城商圈,或者华侨城LOFT了。
非正餐社交及休闲餐饮场景,当然也不适合,这家店的定位就是正餐,海鲜也不太好打包。
最后,团建及商务宴请场景,勉强搭边。特别是商务宴请场景,吃好一些,人均贵一些,可以接受。但是这家店里面最大的桌子只能坐6个人,并且没有包间。所以,相当于这个场景也支持不了。
所以结局就是,不论如何做营销,店面总是门可罗雀。在这家店倒闭的前期,它或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但是并未改变主营的方向,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叫做「渔夫饭」的快餐品类,30元以下的海鲜饭。倒是有一些人过来吃,但依然无力回天,最终倒闭。
从做产品的角度来看,我们都应该知道,把「功能」做出来只是第一步,在实现「用户价值」的前提下,还必须符合用户场景,否则,依然不会用人来用(来吃)。
正面案例:Cafe de flora(云南米线,咖啡,甜品)
还是用户场景,原味街东门进去,杨国福麻辣烫再往里,有一家这样的店。单看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儿奇怪?首先名字取得真的不怎么样,缺乏识别性,很有点儿那种装x但是没装明白的感觉。然后括号里面是什么鬼?咖啡馆里面卖云南米线?混着米线和酸笋味的卡布奇诺?那画面太美,我不敢看。
虽然听着奇怪,但是这家店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案例来讲。具体逻辑是这样的:
首先,这家店铺的条件整体上一般般,店面空间较小,只有单侧采光,并且光线还会被一部分雨棚阻挡,整体上内部比较昏暗。或许是为了拓展室内面积,老板还在这样的情况下搭了一个阁楼,阁楼上面更加昏暗和压抑。
其次,上文提到了,轻食和饮品在科兴对应的用户场景主要是商务交谈、闲聊及打包。具体来看:
对于「商务交谈」和「闲聊」场景,这家店在科兴基本上达不到要求。因为相对明亮,安静,隐私度好,空间大的咖啡厅和奶茶店很多。同时,科兴的聊天场景基本上一定会有「在科兴工作的人」参与,这意味着他们对科兴整体的餐饮环境很熟悉,会直接选择更合适的咖啡厅。所以这家店虽然靠近东门,但也难有流量优势。
对于「打包」场景,问题则体现在出品质量上——这家店的饮品味道实在一般般,比大多数快餐店配餐饮料的水平高不了多少。科兴能打包饮品的店铺多得是,所以一般也不会来这里。
综上,总的来说,这家店在咖啡这个品类上面,几乎是一定做不下去的。
然而,老板的最终做法不是优化咖啡,而是引入了快餐品类——米线。事实上,目前这家店虽然还挂着咖啡的名字,但已经基本上是一家米线店了。一旦引入米线,就避开了咖啡品类上的用户场景和出品品质问题,转而立刻符合了另外几种工作餐场景。甚至,原来以咖啡厅标准做的装修(虽然整体也不怎么样),放到工作餐场景中,反而还比较高档舒适。如果你有兴趣,可以试试上去这家二楼阁楼上吃个米线,你会发现上面很多是大沙发。在这种软踏踏的沙发上要弓着身子吃米线,着实很奇怪,为什么不用正常的桌椅,其实就是因为,原本的场景是喝咖啡用的。
以上改进完成后,每天的中午,这家店人满为患,有时候还要排队。所以,有时候看起来很「土」的方式,或许是更好更直接的方式。很多时候,做产品装x不重要,还是在确保用户价值的前提下,把场景理解透彻才重要。
上图:点评上某网友对这家店的评价,事实上,绝大部分评价的内容都是米线,少有咖啡
3、然后,如果能把体验做上去就更好了
在餐饮这样的行当里,大多数老板是想不到用户体验这个层面的。但是一些服务员的行为、店面装修、店内流程等等,客观上构造了不同的体验。体验好,往往是个加分项。
负面案例:A栋G层某家云南菜
虽然很多时候,对于餐饮业来说,用户体验只是锦上添花。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利的时候,如果体验还很差,那么一定会加速这家店的倒闭。
大约大半年之前,科兴原A栋片区的商铺大量入驻,特别是在G层的新拓展区域(从西门开始,一直延伸到园区中央)新开了很多餐厅。在现在的一点点斜对面(或者正对面),有一家装修风格、服务员打扮都很奇怪的餐厅(整体是粉红色的灯光,不注意看像是色情场所),似乎最开始的时候是东南亚菜,后来实在没人去,仅仅个把月的时间,改成了云南菜,之后又坚持了几个月,最终倒闭。
在它倒闭前,我和朋友曾经去吃了一次,吃完就马上拉黑了。
首先,味道极其一般,根据我和朋友的评价,吃到的大多数菜的味道应该是不及格水平,少数勉强能到60分。其次,店铺装修风格诡异,我们坐的大厅里面,有一面巨大的屏幕,很亮,上面不停播放着某种类似草原民歌的视频。不但可能不符合科兴大多数高科技从业者的口味,而且很刺眼。
以上描述,基本上就可以让他距离倒闭不远了。
更加雪上加霜的是,服务极差。不但上菜慢,服务员蠢,而且态度很差。很多时候,做好用户体验虽然没办法扭转你底层的缺陷,但是,说不定能让你活下去。就比如,这条街尽头还有另外一家更难吃的东南亚菜餐厅(很小的那家),人家都没倒闭,只是人少而已。
中立案例:云顶新茶
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案例。之所以把它放在「用户体验」这一节,是因为,它的体验一半很好,一半很差。并且虽然整体发展很好,但差的那部分,已经在阻碍它的发展。
云顶新茶是一家神奇的奶茶店,它开在科兴1层的花园上。刚开业的时候,我们觉得这家老板的关系应该很硬,因为这个花园理论是没有也不该有任何商业的,所以看起来很像是违建(不知道是不是)。能拿下这个位置,着实令人赞叹。同时,这个不小的花园在工作日几乎全天,都会聚集大量的或是吃完饭遛弯,或是工作间歇打电话散步的人群。最重要的是,奶茶的品类,与上述「非正餐社交及休闲餐饮场景」高度一致,并且露天,配上高大的树木和草丛,整体环境特别好。事实上,开业不久,这里就成为了各类商务闲聊的最佳场所之一。虽然露天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夏天会很热,但生意依然不错。
另外,云顶新茶的出品质量,在科兴近20家咖啡馆和茶饮中,应该是能排到前面的。
所以,这是一家集天时地利的店铺。用户价值、用户场景都非常match。但是,这家店有两个重大缺陷:
高峰期等候时间特别长。如果你对奶茶比较熟悉,你会知道,终端店面的奶茶制作速度是很快的,服务员要做的,仅仅是按一定的比例把原材料混合在一起,摇动即可。而类似绿茶、四季春等纯茶类,甚至连摇动都不需要。世界上应该没有比这更简单的工作了。但是,云顶新茶配备了至少6个服务员,出品效率却特别的低。很多时候,点了茶,要坐等15分钟以上才能喝到。
服务员工作非常不认真。如果你有兴趣,可以去尝试一下,去到这家店前台,以一个熟客的口吻说出类似这样的要求:大杯云芝芝四季春,微糖,打包。看看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,有几次,对方能够完全不出问题,帮你打出单的。根据我的经验,不会超过30%。经常发生的bug包括:把糖的要求漏掉;把你没提到的「冰」的量设置成「去冰」;把打包漏掉;再问你一次中杯还是大杯。等等。
总体来讲,这是一家产品层面做得非常不错的店。以至于,它的服务(特别是体验部分)已经成为了阻碍它发展的短板。如果出品速度能够提升,或者店面能够扩大(经常是没位置坐的),然后顺便服务员再聪明一些,我想它的GMV(零售业专用名词,成交总额)一定会比现在高得多——至少,我和朋友们就遇到过多次,说去买茶,提起云顶,第一反应是,太慢了,不去,换一家。
其实能把产品做成这样,又有路子,着实不容易了。但是运营要跟上啊。
上图:点评上某网友评论,上茶速度慢
4、最后,运气也很重要
在科兴,还有一家神奇的店铺,如果您是腾讯员工,相信您有印象。从腾讯食堂北门(位于食堂中间部分那个通向外面的门)出来,穿过露天部分后,左手边的第一家店。就是现在的老上海馄饨对面那家。
这家铺的特色是,任何一个在此开店的,基本上都在半年之内就倒闭了,从来没有过任何一家能开满一年。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「风水不好」吧。所以,做足了以上所有,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成功,不论是开餐饮,还是做产品,运气也很重要。但不论如何,用户价值与用户场景,一定是基础。